埃塞俄比亞
埃塞俄比亞在古希臘語中意為“被太陽曬黑的人民居住的土地”。
是人類的發(fā)祥地,有著3000多年的文明史,曾經創(chuàng)造了青尼羅河流域輝煌的文明。
整個國家平均海拔近3000米,素有“非洲屋脊”之稱。
雖然地處熱帶,但因地勢較高,大部分地區(qū)氣候溫和,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至27攝氏度之間。
令其它非洲的鄰國嫉妒的是,較高的海拔帶來的溫和氣候讓這個埃塞俄比亞沒有風沙之害、灼熱之苦。
作為擁有悠久歷史散發(fā)著神秘意味的古老國家,埃塞俄比亞有著燦爛的文化、旖旎的風光,同時也是美女輩出的地方,號稱非洲“美女之國”。
部落文明
埃塞俄比亞著名的原始部落有:
摩西部族(Mursi Tribe唇盤族)、哈莫部族(Hamer)、卡洛部族(Karo Tribe身體繪畫)、阿里部族(Ari Tribe)、孔索(Konso)、大三尼奇部族(Dassanetch Tribes)等原始部落。
他們的生活及文化還保留在幾乎原始的狀態(tài)。
然而面對現代文明的沖擊及埃塞俄比亞政府即將對這一區(qū)域豐沛的水力資源的開發(fā),原住民將遷移到其它地區(qū),這些古老的傳統及習俗究竟還能保持多久呢?
唇盤族:
唇盤族真正的稱呼是摩爾西族,他們是埃塞乃至非洲最令人驚奇的部族。

他們之所以被叫做唇盤族,是因為族中的女性都要將嘴唇和耳垂割開,然后在其中塞入泥盤,將之越撐越大。
對于我們這些外人來說,真是看著就疼。
當地記載,很久以前,阿拉伯人入侵埃塞,為了防止被阿拉伯人將族中的婦女擄走,當地人選擇以這種自殘的形式毀容,從而確保了部族的繁衍。看來殘忍,但這也是無奈之舉。
如今,埃塞政府已下令禁止這種行為,年輕人中戴唇盤的人也越來越少了。
哈莫爾族

哈莫爾族以跳牛儀式和鞭笞儀式而出名。
在哈莫爾族,男子需赤身裸體從一排牛上跑過而不摔下,才能證明自己是個真男人,之后再結婚生子。不跳牛的也能結婚生子,但是生下來的孩子都是不合法的。
所以,為了孩子,還是跳吧……
鞭笞儀式則是在跳牛儀式之前舉行。年輕的哈莫爾姑娘們圍成一圈,讓部落的小伙子們用鞭子來抽自己。抽的越狠,證明那個小伙子對你越有意思。
姑娘們的背上都被抽的血淋淋的,而姑娘們反而還非常高興……
卡洛族
每個卡洛族的族人,都是奧莫河谷的人體藝術家!



卡洛族人喜歡在人體上描繪出各種花紋,鑲嵌裝飾品。遠遠一看,每個人身上都是無顏六色的,野性而又充滿時尚感。
在求愛時,卡洛族的男人們會盛裝上場,在身上帶上漂亮的羽毛。
看起來,這里的男人也是蠻臭美的哦~
隨著近幾年奧莫河谷現代化的進程加快,這些獨具特色的部落文化已經逐漸處于消亡之中了。
對于當地人來說,步入生活條件更好的現代生活,這是一件好事。
不過,想體驗原始文明魅力的游客們,可要抓緊時間了!
獨特的風景
除原始部落外,東北部地區(qū)達納基爾洼地有如天堂般的自然風光有,雖然這里交通狀況極差、生存環(huán)境惡劣、地區(qū)沖突比較嚴重,但或許正是“無限風光在險峰”。
埃塞俄比亞東北部地區(qū)的達納基爾洼地是全世界氣溫最高、海拔最低、地殼最薄的地區(qū)之一。
所以此地呈現出復雜的地質地貌,多處有活躍的活火山。其中包括世界上最著名的“地獄之門”艾塔阿雷火山,該火山景象極為壯觀,常年巖漿沸騰呈巖漿湖狀。
達洛爾硫磺火山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陸地火山,火山表面白色的鹽床上布滿黃色的硫磺體,整個地形呈現出綠色、紅色、黃色和白色,有鹽池、礦物質溫泉,還有間歇泉。
多彩的顏色來源于硫磺和其它氯化物和氧化物作用的結果,荒涼的不毛之地,卻又色彩斑斕,加上這里的高濃度酸性水含酸度達90%以上,一個如此美麗而又致命的地方。
達納基爾洼地靠近與厄立特里亞有爭議的邊境地區(qū),因此該地區(qū)形勢并不穩(wěn)定,要去該地區(qū)必須要有軍隊的保護。
整個行程除個別路段是中國人幫助援建的公路外,其它大部分路段都是在無人無路的沙漠戈壁、火山熔巖中狂奔穿行,一路酷熱、顛簸、風餐露宿。
達納基爾鹽礦場地一片白雪靄靄,一隊隊由鹽工牽引的駱駝、毛驢運輸隊零零落落,緩緩而行。
在世界最高溫、最嚴酷、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(qū),達納基爾鹽礦的幾百名礦工們,在沒有任何勞保防護的情況下,延續(xù)著千年的傳統采鹽方式,艱辛勞作且報酬極低。
藍天下,太陽投射到運輸隊,將光影斜灑在這片空曠、富有而荒漠的大地,在感嘆大自然的無私饋贈的同時,我們又為這里每天勞作的鹽工和運輸牲畜的生存狀態(tài)而痛惜。
所幸的是一條公路已修到了這里,也許用不了多久這種古老而又傳統的采鹽方式將退出人們的視野。
也正因如此,這些迷人的很少被外界知曉,游客數量也不如其他東非國家。
要說給埃塞做個評價的話,那一定是這句:
被掩藏的旅行寶地 未發(fā)掘的域外勝景

與我們一般印象中的非洲美景不同,說到埃塞俄比亞的景點,只有一個字的評價:奇!
奇景一:拉利貝拉城巖石教堂

從公元四世紀開始,埃塞人就開始信仰基督教中的東正教,而他們的圣城便是拉利貝拉古城。
拉利貝拉古城中,最出名的便是11座巖石教堂。
巖石教堂,聽到這名字你可能認為它是用巖石建起來的,實際上,這里每個教堂,都是從一整塊大巖石中“挖”出來……

據說,12世紀時,埃塞國王拉利貝拉夢見神諭:“在埃塞俄比亞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,并要求用一整塊巖石建造教堂”。
于是國王便安排了2萬多人,挖了24年,硬生生在巖石中雕鑿出了11座教堂來。
拉利貝拉有多牛逼?當年,耶路撒冷在被穆斯林占領后,一度有人倡議,將拉利貝拉奉為新的耶路撒冷。
來到這里的人,都會為石中教堂這種奇景所折服。拉利貝拉又被人稱為“非洲奇跡”,1979年收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。
拉利貝拉巖石教堂商業(yè)化氣息很淡。在這里,更多的是對上帝的信仰,以及信仰帶來的安寧恬淡。
整個埃塞俄比亞,拉利貝拉的巖石教堂,你絕對不能錯過!
奇景二:達納吉爾凹地

拉利貝拉之奇,在其人文景觀;達納吉爾之奇,在其自然景觀。
達納吉爾凹地環(huán)境極為惡劣——由于特殊的地形,這里的熱氣難以發(fā)散,氣溫常年在50攝氏度以上。
但是,每一個來這里的人都不會后悔。
在達納吉爾凹地,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奇妙的地質景觀,足夠你銘記一輩子。
1、Erta Ale熔巖湖:

來達納吉爾凹地,必去Erta Ale熔巖湖,當地人稱為“地獄之門”。
世界上,目前只有6個熔巖湖,Erta Ale熔巖湖就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個,是埃塞俄比亞最活躍的火山口。
站在湖邊,面前的巖漿就像一碗熱湯,在你面前翻滾沸騰,連聲音都那么相似,真的超!級!可!怕!
去玩的時候,千萬小心?。〉粝氯ィ强墒沁B渣渣都不剩!
2、Dallol火山
離Erta Ale熔巖湖以北25公里的地方,便是Dallol火山。
相對來說,這里沒Erta Ale熔巖湖那么刺激。
Dallol火山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火山口,這里氣溫極高,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硫磺味。
此情此景,宛如地獄。
這里曾是海底火山,地殼運動后變成了陸地,海水則在烈日下不斷蒸發(fā),最終形成了厚達一公里的鹽蓋。
經過與地底噴出的硫磺及各種氯化物、氧化物不斷作用,鹽蓋的最終呈現出白、黃、紅、綠等多色混雜的奇異景象。
妥妥的,世界末日的景象啊。難怪有人說,來到這里,感覺自己回到了火星表面。
3、持槍侍衛(wèi)與采鹽工
來達納吉爾凹地玩,一路會有持槍侍衛(wèi)守護你,個個都扛著AK-47,相當霸氣。
之所以會有持槍侍衛(wèi)守護,是因為2012年在這里曾發(fā)生過恐怖襲擊事件。
為了表達捍衛(wèi)景區(qū)安全的決心,當地政府調集大軍,一舉端掉了那伙襲擊者的老巢,并且在每隊游客出行時,都安排士兵跟隨保護。
那之后,武力襲擊游客的事再未發(fā)生。看著士兵們手里的槍,安全感油然而生!

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人群是在Dallol火山地區(qū)采集鹽塊的阿法爾族鹽工們。
鹽是Dallol火山地區(qū)賜予阿法爾人的禮物。
古時候,這里的鹽與黃金同等價值。生活在這里的阿爾法部落,世代以采鹽,如今已有千年的歷史。
炙熱的太陽下,阿法爾人將鹽塊從地下挖出,修成四四方方的形狀,裝上駱駝背上的框中。
之后,駝隊將頂著烈日,穿越沙漠與荒原,將鹽塊送往各個城市。
這,就是阿法爾人的生活。
每年4-9月,達納吉爾氣溫極高,這個時間是無法安排進入游玩的。
除此之外,鹽工們多為穆斯林,周五要禱告休息,是不干活的。
所以,來達納吉爾凹地玩,一定要注意安排好時間!
奇景三:奧莫河谷(Lower Omo Valley)

來奧莫河谷,主要看當地的土著——各種各樣奇怪的土著部落。
奧莫河谷位于埃塞俄比亞西南部,從位置上來看屬于邊疆地區(qū),經濟落后。
在河谷內,生活著50多個不同的部落民族。由于很少受到外界文明的打擾,這些部落至今仍過著最原始的生活,很多傳統的習俗都被保留了下來。
當然,埃塞俄比亞的神秘美麗之處當然不僅僅這些,它的魅力之處實在太多太多,若時間充裕的話,可以好好逛逛埃塞俄比亞。
下面幾個景點,推選備用:
提格雷教堂(Churches of Tigray)
建在懸崖峭壁上的教堂,想過去,可得化身蜘蛛俠才行~

瑟門山國家公園
看狒狒賣丑,看野山羊攀巖的好地方,山景也是相當不錯的!

哈勒爾城
埃塞最有意思的旅游城市,城內寺廟林立,逛到哪里,你都能看到歷史建筑。

埃塞俄比亞還是個華人很多的國家。在埃塞,到處都能看到搞建設的中國人。
這不,前兩年,中國人剛幫埃塞修好了一條鐵路。
總的來說,埃塞人對中國人還是蠻友好的。
去埃塞游玩的時候,不妨仔細觀察一下,看是不是這樣哦~
埃塞俄比亞這個國家,頗為奇特...
19世紀的時候,大半個非洲都淪為了殖民地,埃塞俄比亞卻非常堅挺。
當年,意大利派了一萬多人的軍隊出征埃塞,結果卻差點被埃塞人全殲了。
可能是因為埃塞人從未被殖民過的緣故。
去了埃塞,你會感覺這里的人非常有精氣神,這大概就是民族自信心影響的結果吧!
除了戰(zhàn)斗力比較高,埃塞還有一個優(yōu)點:美女多!
這一點,應該算是共識了。
埃塞人有阿拉伯人血統,所以膚色都是淡淡的咖啡色,加之身材高挑苗條,是當之無愧的“黑珍珠”,世界小姐大賽上經常能見到她們的身影。
說起非洲姑娘,大家想到的估計都是這幾點:黝黑的皮膚,寬鼻梁寬嘴唇,豐滿的身材,奇怪的服飾發(fā)型。
然而!埃塞俄比亞的妹子絕對能改變你的看法。
和我們印象中的非洲女孩子不一樣,埃塞俄比亞的妹子大都身材苗條,鼻梁高挺,皮膚細膩且呈現出健康的咖啡色。
即使是審美觀完全不同的中國漢子們,看到這些妹子也是要忍不住流口水的……
她們是這樣的;

是這樣的;

還有這樣的;

有沒有讓你眼前一亮,覺得比印象中的非洲姑娘要好看很多?
那么,問題來了:同樣都是黑人,為什么埃塞俄比亞的妹子,長得就是要好看些呢?
原因一:
俗話說,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。
埃塞妹子之所以比其他國家的妹子都要水靈,其中一點就是埃塞俄比亞的水土好??!
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他國家不同,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,但是境內主要是東非高原,全年平均氣溫在15度左右,四季如春,和咱們國家的昆明差不多。
再加上埃塞俄比亞的降水豐富,向來有“東非水塔”的稱號。
沒有日曬風吹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長出來的女孩子,自然是水靈靈的啦。
原因二:
得益于優(yōu)越的氣候條件,埃塞俄比亞很早就發(fā)展出了文明,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。
在文明古國成長起來的人,自然也受到了那濃厚的文化底蘊的熏陶。
因而,埃塞爾比亞的妹子,大多舉止文明得體,且能歌善舞。
在埃塞的街頭,你能明顯的感覺到,這里的女孩子和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不同,她們要更有氣質一些。
▼世界小姐選拔也常能見到埃塞妹子

原因三:
然而,以上兩點都是輔助的。
最主要的原因還是:埃塞俄比亞的人種,根本不是黑人。
至少,埃塞俄比亞人是這樣認為的。
在埃塞人的傳統中,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白色人種的后裔,而非黑人。你要是稱呼埃塞人為黑人,他們會很不開心的。
這一點,從埃塞俄比亞的國名就能看出端倪。
“埃塞俄比亞”在古希臘語中,為“被太陽曬黑的人所居住的土地”之意,而之前的國名“阿比尼西亞”則源于阿拉伯語,這個名字的含意就更清晰了:“混種人”。
時間回到兩千多年前,在公元前900年-公元前450年期間,埃塞俄比亞曾有個商業(yè)貿易發(fā)達的帝國,主要靠掌控歐洲與印度之間的貿易而發(fā)家致富。
在這個帝國中,曾有一位風情萬種的女王,名曰示巴女王。

這位女王聽說以色列有位智慧超群的所羅門王,什么問題都能解開。按捺不住好奇的女王帶著侍從,千里迢迢前往耶路撒冷,想要一睹所羅門王的智慧。
來了耶路撒冷之后,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王侃侃而談,兩人侃的話題從天上到地下,從過去到未來,從科學到哲學。
不管女王問所羅門王什么問題,開掛一樣的所羅門王總是能夠回答出來。
不知不覺,兩人就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,干柴烈火,一點就著。
至于之后的事,嘿嘿,你們知道的~
等到示巴女王回到埃塞俄比亞的時候,她已經有了孩子,命為艾布納·基哈姆,意為“智慧之子”,也算是蠻名副其實了。
艾布納·基哈姆繼承王位,還曾專門去耶路撒冷面見過自己的生父所羅門王,并帶回了一些以色列侍衛(wèi)回來。
至今,在埃塞仍有世界上唯一的黑皮膚猶太人,稱為貝塔以色列人,便是這些侍衛(wèi)們的后裔。
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,現代的埃塞俄比亞人,都認為自己是示巴女王與所羅門王的后代,并以此為榮。
和純種的黑人相比,埃塞俄比亞倒是和南美洲國家的人種相似,混血的特征明顯。
如今的南美國家,如巴西、玻利維亞、委內瑞拉等,美女那可是出了名的,個個都是長相佳,身材好,皮膚呈現出健康的咖啡色。
這個情況,和埃塞人如出一轍,從他們的外貌上來看,的確是混血兒無疑。

至于究竟是和猶太人混的血,還是和阿拉伯人混的血,都有可能。
對于我們這幫吃瓜群眾來說,不管混的是哪個人種的血,只要好看就行了。